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6月14日透露,自6月12日17时30分至6月13日18时,北迁的“断鼻家族”野象群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;独象离群8天,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活动,距象群约16公里。
北迁象群近期关注度空前,成为热度无比的全球“偶象”。而事实上,象群早在2020年3月就离开位于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的“老家”北上出游,一路走走停停,迄今已走了一年三个月,行程五百多公里。这是亚洲象首次突破我国相关研究有记载以来传统的活动范围,进行最长距离的“徒步之旅”。象群为何离“家”?它们要去哪儿?它们的命运,牵动着全球“追象人”的心。
啃玉米喝酒糟,象群“逛吃”一年多
象群北迁途中 新华社发
去年3月,一直生活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16头野象,离开自己的原生地,进入普洱市区县活动。因象群中的一头小象鼻子曾受伤,这支象群被称为“断鼻家族”。
“大象旅行团”一路爬山涉水,走村串巷,一路北上。在普洱,它们呆了很久,其中一头母象还生下一头小象。“旅行团”扩容到17头象,继续北上,逛到了玉溪。
象群一路“逛吃”,进村尤爱逛玉米地,一通胡吃海喝,还踩坏了农户的田地。一天晚上,象群中的两头成年象逛进农户家,喝了烧酒后“不胜酒力”,第二天没能跟上大部队,于是转头打道回府,原路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境内,并与其他象群会合。而“断鼻家族”其余15头象,依然义无反顾,继续往北“追寻远方”。
5月16日,象群进入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;5月24日,到访玉溪市峨山县……它们一会儿“下乡”,一会儿“进城”,甚至一度上了高速,所过之处几乎都是几百年没有出现过野象的地方。
在峨山县大维堵村,一头小象吃了村民家的200斤酒糟,结果当场醉倒,因睡过头脱离了象群。小家伙倒也不慌,仍然消消停停走走逛逛,一会儿上田埂吹个风,一会儿下水塘泡个澡,终于在5月25日晚找到了象群。
5月27日,象群大部队开进峨山县城主城区,浩浩荡荡上了大马路,瞬间占了车道。当地人紧急疏散途中,一边忙着避让,一边抢着拍照,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史无前例的“象群巡街”盛况。
6月初,象群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。就在人们以为大象很快就要进春城“观光”的时候,象群突然放缓脚步,在一头公象离群的情况下,大部队向西南转向,停留在了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。
易门县的十街乡处于干热河谷的腹地,盛产玉米、芭蕉和芒果,都是大象爱吃的。象群连续几天昼伏夜出,白天呼呼大睡,晚上集体出门“干饭”,吃饱喝足后留下一地狼藉,不管不顾而去。
野象北迁途中(云南森林消防总队供图)
人象和谐相处,“象保姆”护两方周全
一路行来,象群可谓“住得安逸,吃得香甜”。它们当然不知道,在它们背后有一大群“象保姆”,日日夜夜跟踪它们的脚步、护它们周全:大象上高速,赶紧封路;大象进村庄,村民让位;象群要来了,必经的路上备好美食投喂……这些“象保姆”,有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象群监测人员,有当地的森林消防员,还有许许多多积极配合“护象行动”的普通群众。
野象看上去很“萌”,但大型野生动物也有凶猛的一面。这意味着,在象群迁移期间,必须提前发出预警,做好群众疏散等工作,及时给象群“让路”。根据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的安排部署,“追象人”团队携带侦观、通信和指挥等各类装备,对象群动向实施跟踪监测。
大多数时候,象群行进在林间,喜欢在夜间活动,而天气原因也会影响到监测。监测小组只能根据情况灵活应对,确保象群“不失联”。象群在峨山县附近活动时,随着夜幕降临,常规监测手段一时无法锁定野象的精准位置。监测小组启动无人机热成像模式,结合当地气候逐步调整监测温度,用了近30分钟,成功锁定象群。6月2日象群在玉溪市红塔区新寨村活动,因当地雷雨天气不断,监测被迫终止。“第二天一大早,我们踩着露水,再次启动无人机,终于在飞行5个小时、耗费7组电池后找到象群。”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工作人员陈胜瑶说。
象群觅食现场(央视报道截图)
除了一路寻象、追象,监测人员还贴心“护象”。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亚州象野外监测组组长杨翔宇透露,白天监测象群时,看到它们睡觉了,监测人员会拉高无人机高度,或者保持静默,利用红外望远镜、人工观测的方式,尽量不打扰象群休息。
监测象群虽然一路艰辛,但工作人员也收获了不少感动。在省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,沿线的县、镇、村提前做好人员疏散,采取渣土车堵路、投食引导等柔性措施。沿途很多群众不仅提前给大象让路,还主动拿出玉米等供象群食用。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,听说大象要过来,就主动联系乡政府,捐出自家种的玉米来喂象。易门县十街乡的多位村民说,庄稼吃掉了可以长,大象如果损坏了就没有了,“大象就像孩子一样,贪吃点没事儿”。
全球“观象”,随象群感知“可爱中国”
象群休息中 新华社发
睡觉时,3头大象将1头小象紧紧护在中间;醒来后,小象发现自己被卡在里面动弹不得,几次起身都没成功……近日,无人机拍摄到的北迁象群“超萌睡姿”在网络上刷屏,让全球网友直呼被象群“圈粉”。
象群出游不仅在国内引发“全民观象”,也吸引了全球关注。围观群众纷纷为大象的憨态可掬、团结互助倾倒。伴随大象的足迹,更多人感知到一个可爱可信、生动立体的中国。
国外网友推特留言
旅途中的大象,为世界带来温暖治愈的“象能量”。推特、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到处都是大象各种滑稽动作的视频片段,大批国外网友点赞“太有意思了!”“太可爱了!”有网友看了小象在成年象的护卫下睡觉的视频后感慨:“这是我一天中见过的最美好的事!”还有网友在推特上留言:“真是超级可爱!要知道我原本不喜欢动物的!”
丹麦tv2新闻台在其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上报道亚洲象“不可思议”的北上迁徙,并配发视频,获得大量点击和评论。丹麦民众在tv2 instagram上的留言是一边倒的“有爱”,以及对家庭亲情的共鸣。有人留言说:“看到大象一家子睡在一起我被深深触动了,那是因为有人默默地跟着它们,照顾它们啊!”
伴随大象的脚步,世界看到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中国,也看到了中国政府处理问题的细致、认真和专业。《巴黎竞赛画报》网站6月8日刊登图文报道,展现了大象们幕天席地、卧倒休息的场景并赞叹道,这是“中国的美丽一幕”。
名为heinz的网友说:“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了它们的安全,真是太好了!”
法国24电视台在优兔发布大象的视频短片后,名为salvatore的网友留言说:“谢谢中国民众对这些正在你们美丽国度迁徙的庞大动物保持耐心……尽管大象沿途造成很多破坏,但谢谢你们对它们如此友善。”
美联社在题为“中国游荡的象群成为国际明星”的报道中,为中国点赞:大象在中国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,它们数量在稳步增加。美国cnn报道称,为了防止任何人象冲突,中国甚至建立了一个24小时指挥中心来监控大象行踪。英国《卫报》称,云南努力帮助它们返回它们的原始栖息地,这将让大象更加安全。柬埔寨网站“khmerload”报道说:“在中国云南,一群大象迁徙数百公里,走累了就躺下睡觉,也没有伤害他们,真的很和谐。”
象群北迁五问,牵动“追象人”的心
1、为何北上?
被称为“陆地巨无霸”的亚洲象,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、西双版纳、临沧3个州市。亚洲象如此长距离北迁,在我国尚属首次。长期跟踪研究亚洲象的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说,亚洲象迁移扩散是常见现象,但以往都在一定范围的几片栖息地循环觅食、迁移,这次一路向北非常罕见。
15头亚洲野象,是由其中一头成年的雌象带领前行,它们北迁的行走路线取决于这头雌象的带路经验。有专家推测,象群北上的原因,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,疑似迷路。陈明勇解释称,根据墨江当地目击者讲述和实地调查发现,象群在墨江时就有返回的迹象,但因为象群里有3头幼象,有一些障碍物试了多次过不去,影响了象群的行进方向,大象可能转来转去把方向忘了。
一名亚洲象监测工作人员表示,前些年,大象不敢出来吃农作物,因为当时人们会使用各种方式驱赶,对大象有震慑。近些年对亚洲象保护力度加大,大象知道人不会伤害它,常到农田来采食。大象性格的变化,导致其活动范围扩大,或许也是象群长途迁徙的原因之一。
据悉,成年亚洲象每天要吃数百斤植物,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来获取足够的食物。有调查显示,由于保护措施得力,中国亚洲野象的数量从1980年的大约170头增加到现有的300头左右,亚洲象种群的扩张,也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和食物。
原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专家范志勇表示,大象的食物来源是高杆的草本植物,建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多年后,高大乔木长起来了,乔木下的草本植物就减少了。当保护区里的草本食物不再充足时,象群可能就要往保护区边缘迁徙,寻找更多的食物。
不过,到目前为止,象群北迁的准确原因仍不得而知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。
2、去往何方?
象群北迁途中 新华社发
陈明勇说,目前对大象的“导航定位”机制还缺乏科学解释,气候、食物、水源能支持它们走到哪里,也需要进一步监测、评估。不过,多名专家都认为,这次野象北迁,可能是一次“没有目的地”的旅行。
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说,由于象群北移距离较远,自行回到原栖息地较为困难,继续游荡多长时间无法预测,可能需要打长期消耗战。
3、继续北上有何影响?
目前象群未造成人员伤亡,但有数据显示,象群北上的40余天里,在元江县、石屏县等途经之地共“肇事”412起,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,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,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。当地专家提醒,亚洲野象北迁带来极大安全隐患,阻止象群北迁是必要的。
继续北上,对象群自身也会带来不利影响。“从我国亚洲象的分布来看,元江过来以后这些区域的植被、海拔、年均温等因子并不适合亚洲象长期生存。”陈明勇认为,象群继续北迁,将会不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,导致抵抗力下降,患病概率增加,健康状况难以保障。再加上该族群个体数量较小,北迁后与其他象种群难以进行基因交流,因近亲繁殖、种群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会导致该族群逐步退化。
专家研判认为,象群若继续北迁,因食源不足而进村入田觅食,将增加人象冲突的潜在风险。“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人与亚洲象直接相遇,避免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,这是目前象群北上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。”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说。
4、下一步如何应对?
有专家建议,在确保人象安全的前提下,可以采取设障、投食等手段,帮助它们“回家”。然而,要想让这群亚洲象回到原栖息地,并不容易。一方面,象群距离栖息地太远,很难找准回家的方向;另一方面,人为干预极难。
先说智取。亚洲象需要进食作物及矿物质。理论上说,可以在其回到原栖息地的路上进行投喂,然而,野象会不会回到原路找食物、吃完后会不会南迁,都是未知数;一段路尚且如此,更何况几百公里。这种方式可以尝试,但没有十足的把握。
再说强攻。有人提出,可以麻醉后猎捕,将它们送回老家。然而,这样的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很难。野象猛如虎,麻醉猎捕极易激怒野象,从而攻击周边人群,严重威胁监测人员安全。更难的是,野象由于体重过于庞大,一旦麻醉时间过长,很容易造成野象死亡;即便成功对15只野象同时进行麻醉猎捕,也很容易造成野象的伤亡。
据悉,当地有关部门已形成了阻止象群继续北上的方案,目前正通过无人机监控、投食来引导象群南移。此外,另一个预案是设立一种脉冲式电围栏,对野象的行进方向进行适当校正,而这种电围栏对亚洲象是很安全的。据陈明勇解释,根据这一预案,可以考虑在北面和东北面对象群进行封堵,放开西面和西南面,调整象群行进方向,同时对象群经过的沿线居民进行疏散,确保人员安全。
目前,相关部门、专家组等正持续跟踪监测象群动向,深入分析研判,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综合性应对方案。
5、如何长远实现“人象和谐?
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这群野象已误入歧途,但愿它们能够迷途知返。而在此之前,我们显然需要给这群野象、以及一线监测处置人员更多耐心;野象活动区域的群众,也要加倍小心,及时关注预警信息,主动避让。
而从长远来看,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认为,减少人象冲突的关键还是尽可能减少人象混居,特别是避免野生亚洲象无序扩散。“未来要多从满足亚洲象需求角度开展保护工作。”陈明勇建议,可以在野生亚洲象传统活动区域开展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建设,通过人工干预为野生亚洲象提供更丰富的植物,从而减少野生亚洲象的无序流动;长期看则可以加快推进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》修订,破除在保护区内实施林木疏伐、计划烧除等修复改造措施的法律障碍;积极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,通过适度开展生态体验等项目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持续增收,实现人象和谐。
“除了做好这次迁移中人和象的安置工作,未来该如何真正做到人和动物互不干扰地共处,应该是这场围观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事。”陈明勇说。(综合新华社、央视、人民网、中新社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经济日报》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新华每日电讯》报道)
z6尊龙旗舰厅 copyright © 2001-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- - - -
- -
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为 荆楚网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